- · 《教育教学论坛》栏目设[05/29]
- · 《教育教学论坛》数据库[05/29]
- · 《教育教学论坛》收稿方[05/29]
- · 《教育教学论坛》投稿方[05/29]
- · 《教育教学论坛》征稿要[05/29]
- · 《教育教学论坛》刊物宗[05/29]
我的教育三观--学校观、课程观、教学观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投稿请联系: 郑老师 商务合作微信:2 于老师(注明合作) 我主张的学校观 什么是学校? 1、学校是一个学生喜欢的地方,是不断发生快乐地方: 2、学校是让学生感到自由、放松和快乐地方
投稿请联系: 郑老师
商务合作微信:2 于老师(注明合作)
我主张的学校观
什么是学校?
1、学校是一个学生喜欢的地方,是不断发生快乐地方:
2、学校是让学生感到自由、放松和快乐地方;
3、学校环境是一本大自然教科书,天然的实验室;
4、学校是一个可以让心灵自由绽放的地方;
5、学校是一个教学相长的地方,是一个引领学习革命的地方,是一个率先改革的地方;是一个关注互联网十地方;
6、学校是师生温馨的家,是师生的精神港湾;
7、学校是学生寻找伙伴并受其影响最大地方;
8、学校不是孤岛,是全教育(学校、家庭、社会)一个铤条;
9、学校是让师生过一种完整的幸福生活地方;
10、学校是遵循天性,静待花开地方,使让每个孩孑都能找到自已成长空间的地方,是把孩孑培养成为最能成为的哪类人地方;
11、学校是培养未来公民的地方;学校是种植梦想地方;
12、学校是一个有灵魂场所,是一个时时会发生故事地方;
13、学校是一个人生文和以文化人地方,学校是唯一被污染的一方净土!
14、学校是一个以爱育爱,以灵魂塑造灵魂的地方。
我践行的课程观
1、学校特色必须通过课程化来实现;课程特色,是学校最大特色。
2、学校必须建立《校本化的课程实施纲要》,它要对课程结构、体系、目标,课时分配、资源开发、考核评价等做出约束性规定。
3、学校必须依据学校办学目标、育人目标来确定自己开发什么样的校本课程。不能有什么,开什么,而是缺什么,补什么,要讲究营养平衡。不是同一类课程开的越多越好,否则孩子营养会患肢短肥大症。
4、对国家课程依据校情、生情进行二次开发,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中之重。否则其余开发就是丢西瓜、检芝麻。
5、开发校本课程要先做减法,再做加法,甚至做乘法。不是多多益善。即先要做好学科课程整合,以期实现这一学科过程是另一学科目标的乘法效应。
6、没有独立的与其它课程不重合交叉的不可替代目标,都不是严格课程,都没有开设必要。
7、课程目标、课程资源、课程时空、课程评价是开设一门校本课程同时具备四要素。
8、课程开发方向是从校级统一的校本课程到以年级班级为需求的班本课程,从班本课程走向为每个孩子量身打造的个性化的生本课程;从传统固定的班级授课制,走向校级、跨校走班制。
9、尽量缩小理想的课程、教师实施的课程、学生获得的课程三级落差。
10、拓宽课程实施时空,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网上学习己成为课程改革、共享重要平台。
11、我眼中的全课程一一全课程三时态:加法全课程、减法全课程、乘法全课程。加法全课程:宏观角度从学校课程拓展到家本课程、社区课程。即学校课程十家本课程十社区课程=全课程。从狭以角度讲,单从学校内部课程设置角度讲,有些学校把凡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时空皆以课程理念来对侍,即所谓全课程。学科课程(三级课程)十非学科课程(固定时空十非固定时空)=全课程;减法全课程:跨课程、跨学科、跨目标的资源整合。减少学科数量但不减少课程目标。即从分科课程走向综合课程。当然以活动、项目为主题,多角度、多侧面、多学科共同探究。乘法全课程:不仅仅课程、学科量的增减而是课程、目标、途径质的改变。比如某一课程实施的过程正是另一学科学习内容,也就是A课程过程同时也是B课程的目标。即过程是目标,结果是目标,整体再达到高层次目标。乘法全课程是从课程、学科之间整合走向有机深度融合。又比如信息技术不仅仅带束是教育一种技术手段改进,它本身也将成为改变教学方法的有效手段。课程实施方式、手段、`路径也会产新的质变。全课程不再单纯追求分科课程目标达成度,而是追求全课程教育总目标落实。
12、我对课程与教学关系思考:学校发展,课程是解决教什么问题,虽然重要,但仅仅是学校发展、学校教育的一部分。“教什么”还需要“怎么教”来支持。“课程改革是在‘教什么’方面进行的改革,教学改革是在‘怎么教’方面进行的改革。‘教什么’的改革要对‘怎么教’提出新的要求,而‘怎么教’的状况制约着‘教什么’的改革成效。”“课程从来处于学校教育的核心与基础地位,因为课程改革也必然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孤立的课程改革,它总会要求与之相适应的其他方面的变化与调整,尤其是在教学方面。反过来说,如果没有教学改革的配套与支持,课程改革便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此,课程与教学一个都不能少。
文章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网址: http://www.jyjxltbjb.cn/zonghexinwen/2020/0907/5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