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教育教学论坛》栏目设[05/29]
- · 《教育教学论坛》刊物宗[05/29]
- · 《教育教学论坛》征稿要[05/29]
- · 《教育教学论坛》投稿方[05/29]
- · 《教育教学论坛》收稿方[05/29]
- · 《教育教学论坛》数据库[05/29]
【专家论坛】对特殊教育特殊性的再认识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近些年来,在融合教育理念的冲击下,研究者们开始对特殊教育进行批判性思考,对特殊教育存在的价值、特殊教育的特殊性产生怀疑,认为:特殊教育的“特殊”是由于隔离式的特殊教
近些年来,在融合教育理念的冲击下,研究者们开始对特殊教育进行批判性思考,对特殊教育存在的价值、特殊教育的特殊性产生怀疑,认为:特殊教育的“特殊”是由于隔离式的特殊教育安置形式所致,融合教育的出现就是对特殊教育特殊性的否定,特殊教育其实并不特殊,强调特殊性也不利于特殊儿童;在特殊教育理念和实践中过于强调“特殊性”,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但特殊教育真的会如正在削减的特殊教育学校一样逐渐消失吗?特殊教育真会随着融合教育的发展而丧失用武之地吗?除了安置形式之外真的毫无特殊性吗?事实并非如此。
特殊性--特殊教育之根基
1
认清本质,避免过度解构
在特殊教育发展过程中,残疾人观逐渐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社会模式。残疾不再被认为是由个体自身的因素导致的结果,而是个体与社会环境互动过程中产生的不利结果。在社会模式下,残疾人从救济的对象转变为权利的主体,平等、参与、共享成为核心。同时,伴随着融合教育观念的普及,特殊教育由主张隔离式的安置形式转向强调特殊儿童应当在普通学校中接受平等的教育。观念的转变促使特殊教育开始自我革新,首先表现为对传统的隔离式特殊教育的批判。特殊教育学校被认为是不利于特殊儿童的安置环境,阻碍了儿童正常地参与社会生活,特殊教育也被认为是不利于特殊儿童的隔离式教育。其次,表现为特殊教育核心概念的重新定义。特殊教育的对象由“残疾人”转变为“特殊需要儿童”,“特殊教育”则成为“特殊需要教育”,强调特殊教育要通过改变环境来满足儿童的“特殊教育需要”。但“特殊需要”的概念难以界定,逐渐泛化为人人都具有“特殊需要”、人人都需要特殊教育。
对隔离式特殊教育的批判,对“融合”的追求体现了特殊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对一般性、普遍性的追求。追求融合的发展方向固然是主流趋势,但必须认识到,通过批判隔离式的特殊教育安置形式否定特殊教育的特殊性及存在的价值,从而为融合教育的发展提供依据,其逻辑本身存在问题。将隔离式的安置形式、特殊教育现存的问题等同于特殊教育、等同于特殊教育的特殊性,实则是混淆了特殊教育与特殊教育安置形式的概念,模糊了特殊教育的本质内涵。更重要的是,对一般性的过度追求、对特殊性的忽视导致了特殊教育发展中出现过度泛化的问题,使得特殊教育失去了特定服务对象、失去了领域界限。对特殊教育特殊性的质疑不仅不能解决现存的特殊教育问题、推动特殊教育向融合方向发展,反而使特殊教育陷入自我否定、踌躇不前的状态中。促进特殊教育发展,切实提升特殊教育质量,真正造福特殊儿童,需要以正确认识特殊教育为前提。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性就是事物存在的根本基础,也是界定事物内涵的核心要素。认清特殊教育的本质必须先理清特殊教育的特殊性。
2
立足国情,推进本土化发展
在融合教育浪潮与本土化特殊教育理念的夹击下,特殊教育角色定位变得模糊、特殊性受到质疑,特殊教育本土化的发展进程因此受到阻碍。西方特殊教育发展经历了从歧视到接纳,从隔离到一体化的过程,每一环节都建立在对前一理念的继承与批判的基础之上,是一个渐进式融合的过程。与西方相比较,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并不是自然过渡模式,而是移植与本土化并行的结果。一方面,吸收西方特殊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将西方特殊教育的相关概念体系、实践模式引入国内,以此来促进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但由于社会文化、经济基础不同,使得植入的东西并不能很好地适应中国的本土文化、解决好中国特殊教育的发展问题。另一方面,我国也在尝试建构本土化的特殊教育理论体系及实践模式。“医教结合”“教育康复”等话题的讨论虽然丰富了特殊教育的内涵,但是缺少内在的、整体的顶层设计,特殊教育与其他领域之间的边界模糊不清,职能范围难以划定。
目前,迅速膨胀的概念和内容使特殊教育内部变得庞杂而无序,特殊教育自身的特殊性也在这种庞杂中难以辨认。特殊教育的功能究竟是什么,特殊教育的价值体现在哪里,特殊教育本土化发展的方向是什么等问题也变得难以回答。应对本土化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关键在于弄清特殊教育存在的基础--特殊性。
文章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网址: http://www.jyjxltbjb.cn/zonghexinwen/2020/0709/358.html
上一篇:2019年小学教育教学工作计划
下一篇:小学教育论坛一年级语文教师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