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教育教学论坛》栏目设[05/29]
- · 《教育教学论坛》数据库[05/29]
- · 《教育教学论坛》收稿方[05/29]
- · 《教育教学论坛》投稿方[05/29]
- · 《教育教学论坛》征稿要[05/29]
- · 《教育教学论坛》刊物宗[05/29]
汽车车身维修技术模式教学改革研究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1 TVET改革的意义 现阶段我国农村或城市就业劳动者队伍约3.2亿左右,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对民营经济的发展起着主要作用。因此,劳动者的职业素质情况,不仅
1 TVET改革的意义
现阶段我国农村或城市就业劳动者队伍约3.2亿左右,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对民营经济的发展起着主要作用。因此,劳动者的职业素质情况,不仅关系到劳动者的生活质量、国家的“三农问题”,更关系到经济的转型升级和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TVET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职业院校在学历教育的基础上,广泛开展TVET等非学历教育,对于激发办学活力;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教学改革;助力企业产业升级和发展;帮助提升劳动者职业素质;优化整体社会劳动力结构;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TVET是影响劳动者职业素质和技能水平的重要因素。职业教育中TVET的改革决定了如何造就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新一代劳动者,其意义非常重大。
2 TVET的现状与成因
近年来,典型区域及行业出现的“用工荒”现象,集中暴露出了区域行业“技术荒”和部分“政府服务荒”的矛盾,越来越突显出TVET改革的重要性。汽车车身维修行业在本区域就存在较严重的从业人员量与质的不足。从业人员职业素质和技能亟待提高。
2.1 汽车车身维修TVET的现状
随着汽车拥有量的不断提高,汽车车身维修技术应用人才需求量急增,但一些地方的汽车专业TVET出现“叫好不叫座”的尴尬现象。劳动者怕花钱、怕做无用功、怕浪费时间,参加意愿不强。劳动者没有形成终身职业培训的理念。究其原因:
①信息未能有效传达。TVET是一项惠民工程。但在实际中,宣传发动力度不够,宣传工作不到位,劳动者缺乏有效的信息了解途径。
②汽车专业TVET对职业的促进功能体现不足或出现供求的结构性矛盾。TVET对市场需求把握偏差,培训内容与实际需求错位,不能很好地与需求企业对接。或培训对劳动者生活、工作帮助不大,挫伤了积极性。汽车车身维修技术操作性强,牵涉的知识面广,但是对理论知识要求和系统性不高,理论知识的学习会占去学习者很多学习时间,耗消很大的学习精力,对操作技能提高作用不大。
③汽车专业TVET在授课方式上,有理论与实践的矛盾;在培训种类方面,有高新技术知识和传统技能之间的矛盾;在培训内容方面,实用型与知识性之间的矛盾。造成“需要的没有,有的却不需要”。
④汽车专业TVET成本高,门槛高,造成吸引力弱。培训的条件限制、成本费用较高。劳动者担心培训不能学以致用,且耽误了“挣钱的时间和精力”,削弱了劳动者参与的积极性。
⑤相对于汽车技术服务企业来说,劳动者地位被动,企业为降低成本,追求利润,对劳动者的专业TVET没有积极性,使劳动者很少有机会参加专业TVET。
2.2 汽车车身维修TVET现状的成因
①TVET信息不对称,劳动者需求氛围不浓厚。宣传渠道不完善、不畅通,与市场沟通不够;TVET发布的信息失真,部分TVET主体诚信度不够。
②汽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汽车技术知识更新快,企业虽有需求,但不重视。培训费用、机会成本等较高,劳动者很少有条件参加岗前或在岗专业TVET。
③TVET主体不明确,资源缺乏整合。培训主体运行过程中各自为战,很难与当地汽车技术服务后市场发展实现有效结合,或与当地汽车产业发展不相适应,使社会资源不能被有效利用或整合。
④TVET市场不规范,监督约束机制不完善。TVET主要由政府委托相关部门进行,而各部门条块分割,职能交叉严重,缺乏必要的统筹和协调。
⑤TVET过程中缺乏针对性或有效性,衔接不紧密。因TVET是提高劳动者岗位工作技能的有效途径;是增强劳动者岗位竞争能力;解决劳动者的就业或再就业问题的重要手段。实用性和需求脱节因素的客观存在,使得劳动者的专业TVET积极性严重受挫。
⑥汽车技术职业院校的办学特色不明显,在现有的教学模式中,呈现以学历教学为主,对不同层次的专业TVET开发力度不够,汽车车身维修专业TVET也不例外。
⑦职业院校的招生方式、计划受限制。在现有的模式中,职业院校录取线分、范围、人数等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影响了汽车专业TVET的可持续发展。
3 汽车车身维修TVET改革的措施与建议
教学具有很强的社会公共性和公益性,既需要市场的基础资源配置效果,更需要通过政府的职能,进行资源辅助配置,当市场失灵时及时调节,协调劳动者、企业、教育部门等各经济利益主体的关系。汽车专业TVET应以促进就业、服务劳动者职业生涯发展为导向,增强针对性、灵活性、开放性,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劳动者多样化选择、多路径职业发展搭建“立交桥”。重点提高劳动者的职业道德、技术技能水平。
文章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网址: http://www.jyjxltbjb.cn/qikandaodu/2021/0728/1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