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讲授鲁迅的方法 ——钱理群《鲁迅作品十五讲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1-2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在当前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普遍开设有鲁迅专题研究课。这门课属于拓展课程,没有通用教材和教纲,讲什么和怎么讲,基本都由任课教师决定。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有识之士都对

在当前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普遍开设有鲁迅专题研究课。这门课属于拓展课程,没有通用教材和教纲,讲什么和怎么讲,基本都由任课教师决定。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有识之士都对如何讲授鲁迅展开了探索,钱理群《鲁迅作品十五讲》(以下简称《十五讲》)即是这方面的代表性成果。作者写作本书,就是期待其“可以作为开设《鲁迅作品选讲》课的参考”①。钱理群借本书所提倡的讲授鲁迅的方法很简单:重视文本“细读”,重视“对话”教学。这两点看起来已经成了教育教学的常识,但正因为是常识,也就很容易流于口号,也就很少有人去真正思索究竟怎样才是“细读”,才是“对话”了。既然如此,不妨看看钱理群是如何将“细读”和“对话”落实到实处的。

一、怎样“细读”

重视文本“细读”,原本是面对鲁迅的题中应有之意,它应该是一项前提性和基础性的工作。理由很简单:我们常常说鲁迅是博大精深的,但如果不阅读其作品,就永远不可能真正认识、体悟、欣赏、理解这种博大精深。譬如只要看过一本教科书,所有人都会说鲁迅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但不管是文学性、思想性还是革命性,终究要通过作品表现出来,不结合具体作品而空谈文学、思想或革命,是言之无物,是褒贬无凭。不仅面对鲁迅如此,面对任何作家都是一样。然而遗憾的是,长期以来,中国的文学教育,却恰恰最不重视具体的文本。这与我们学术生态有关,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西方理论学说的不断引进,导致了学术界盛行新方法和新理念,对文学史的理论研究逐渐取代了具体的作家作品研究,文本细读逐渐不被人们所重视”。结果一届届学生“都被笼罩在宏观的体系的理论的阴影里,虽然在理论上也能自圆其说,但没有充分地阅读文学原著,理论底气很难会充足”②。具体到讲解鲁迅,有教师甚至直言不讳地说:“我一般不愿意讲——或者只是简单地讲——鲁迅具体的作品(例如分析鲁迅小说的艺术之类的),而主要是讲鲁迅生平行事、思想主张,讲鲁迅在当时和后来的巨大影响。”③好像只有这样,才能让课堂具备大气象和大格局,也才能显出鲁迅的大气象和大格局,殊不知离开了鲁迅作品,鲁迅的生平行事又有什么意义呢?鲁迅的思想主张又以什么为载体呢?

在这种情况下,钱理群做出了另外一种选择,作为一名鲁迅研究专家,他当然有能力建构诸多宏大的理论和体系,但当向大学生讲解鲁迅时,他在《十五讲》中首先就确立了一个根本原则:本书希望“引导年轻朋友去读鲁迅作品。每一讲都会对鲁迅的某篇或某几篇作品做详细的文本分析……只要读者因了本书的介绍,对鲁迅作品产生了兴趣,自己去读原著,并有了自己的思考,我就算完成了任务。读者打开鲁迅原著之日,即是本书‘寿终正寝’之时……这是本书的作者对读者的唯一期待”。换言之,读原著并“细读”原著,是钱理群所认为讲授鲁迅的教师的根本任务。但这只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钱理群所主张的“细读”,又是一种非常开放的“细读”。“细读”原是西方“新批评”派的主张,它认为“仅靠文本本身就能获得正确的文本阐释”,“所有考据研究,对作者生平和时代的研究,以及其他外部信息,都是不需要的”。④而在钱理群这里,“细读”更多情况下是一种重视文本的“精神”,在这一“精神”烛照下,对于任何解读“方法”都可以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也就是说,钱理群的“细读”虽然也是“内部研究”,但他同时又不排斥“外部研究”,二者是互相支持互为导向的。以下不妨从文学史支撑、“中国经验”支撑、文学理论支撑三个方面,简单看一下钱理群的文本“细读”是如何兼收并蓄的。

先看文学史支撑。钱理群在讲解鲁迅时,喜欢致力于阐述鲁迅的独特性,而所有的独特性,当然只有通过比较才能显示出来。为此,钱理群就经常建立一种由“古今中西”文学为坐标轴的框架,然后在这个框架中论述鲁迅,这无疑是一种宏阔的视野。例如散文《死火》,钱理群认为是“独一无二”的,是“奇特”的,是“新颖”的。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一个”,他介绍了美国作家梭罗笔下的火、中国现代作家梁遇春笔下的火、中国古典神话传说中的火,通过与这些“他者”的比较,《死火》的独特性就不证自明了。如果严格按照“新批评”的“细读”法,就只能分析《死火》中的意象、句式、修辞、风格等,这就将文本封闭化、狭隘化了。又如学术界在谈论鲁迅时,常常用“托尼思想,魏晋文章”概括,“托尼思想”主要指的是人道主义和个性主义,这一点比较容易理解。但究竟什么是“魏晋文章”,初学者肯定不甚了然。而钱理群在谈论《在酒楼上》和《孤独者》时,就从人物塑造、风景描写、话语风格等细节入手,详细比较了这两篇小说与魏晋风度、魏晋风骨的关联性,从而得出了鲁迅“同时兼具嵇(康)、阮(籍)的愤激、冷峻与刘伶式的颓唐、放达”的结论,这就将所谓的“魏晋文章”落实到了实处。再如讲解杂文《我之节烈观》,钱理群首先讲解的是与鲁迅同时代的日本作家与谢野晶子以及中国作家胡适、周作人等是如何看待节烈观念和文化的,从而让人们看到鲁迅与这些新思想家既有一致之处,又有不一致之处,这种不一致,即“独有的眼光”,才是鲁迅价值之所在。显然,如果缺乏文学史视野,只是就鲁迅“细读”鲁迅,就无法在历史轴中确立鲁迅的“时代意义”,也无法在世界轴中确立鲁迅的“民族意义”。

文章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网址: http://www.jyjxltbjb.cn/qikandaodu/2021/0121/754.html



上一篇:眼动技术在英语阅读研究的应用及其教学启示
下一篇:体验式教学法在高职英语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教育教学论坛投稿 | 教育教学论坛编辑部| 教育教学论坛版面费 | 教育教学论坛论文发表 | 教育教学论坛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